郑州瑞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Zhengzhou Rethink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.Ltd.
公司新闻
最新最权威的动态
The most authoritative news dynamic
参加过汽车驾驶执照考试的朋友们都知道,在我们开车的时候,需要时刻注意几个“盲点”(Blind Spot)。这些区域很容易被我们自己的眼睛忽视。因此如果不加注意,很可能会让我们看不到身边的危险,甚至造成严重的车祸。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也有不少类似的思想盲点。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个问题。1 人有很强的主观性 美国著名的作家辛克莱尔(Upton Sinclair)说过:即使是最聪明的人,如果有经济上的好处,他也会选择忽略最确凿的证据。 大家知道我们一向强调“证据主义”,即我们在做出自己的判断前,要尽量实事求是,基于客观证据得出不受感情影响的结论。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人类天生就有非常强的主观性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人性天生的弱点,我们才可能“逼迫”自己养成更为客观中肯的思考习惯。 在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(Smith, et al, 2017)中,研究人员将参加实验的对象随机分成三组,要他们看一段关于某人的视频录像。 录像放完后,观看录像的观众需要写一篇演讲稿。这篇演讲稿的目的,是去说服其他人对电视中的人物形成“正面”,“中立”或者“负面”的印象。所有人看的都是同一段录像。 研究人员发现,那些被要求写该人物正面形象的文章的观众,在看到电视中他乐于助人的镜头后就失去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已经拿到了足够的材料,足以写一篇“XXX是当代活雷锋”的文章了。 但是那些被要求写该人物负面形象的文章的观众,却耐心地观看了更长时间,一直等到电视镜头中有关于该人物负面的报道出现为止。 上述发现可能并不让人意外。在很多时候,人类受到“屁股决定脑袋”的机制影响,在自己心目中先定下一个结论,然后有选择性的去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。 但是该研究发现了另外一个更有趣的结论:那些一开始被要求写电视人物正面向上的文章的观众,他们确实也对文章主角更有好感。而那些一开始被要求写负面报道的观众,他们竟然也都更加讨厌该对象。 要知道,一开始这些观众是被随机分配的,大家也都不认识电视中的主角。这个发现证明,我们人类在形成自己判断时有非常强的主观性,甚至带有一定的随机性。 一旦我们由于各种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判断,很多人可能就从此陷入牛角尖,无法站在其他角度对该问题做出更为完整和客观的分析。
固执,坚持己见,缺乏灵活性,几乎是人类普遍的行为习惯。
令人感到惊奇的是,那些原本支持死刑的人们,认为支持死刑的研究数据非常让人信服,因此在看了研究数据后更加支持死刑。而那些原本反对死刑的人们,在看了相同的研究材料后,更加反对死刑。 比如美国就有研究证明,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,其意识形态的分化越极端。左倾的群体更加偏自由,而右倾的群体则更加偏保守。教育程度越高,看的东西越多,其分歧反而越大。 应对这样的思维盲区的方法,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可能陷入这种思维死角,养成“换位思考”的习惯,多问问自己:如果我在对方这个立场上,还会不会这么想,会不会这么做?2 太把自己当回事 美国的三位学者(Gilovich, et al, 2000)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。
他们让一些学生穿上一件非常夸张的T恤,从学校里的阶梯教室门口走进去。学者让这些学生猜,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其他学生会注意到他/她。然后学者又问教室里那些学生,有多少人记得刚刚进入教室的那位学生身穿的T恤上是什么图案?结果如下。
如上图所示,这些身穿怪T恤的学生,自我感觉大约有一半其他学生会注意到他们。事实上,对他们身上穿的T恤有印象的只有大约20%的学生。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:我们人类可能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。在很多时候,别人根本没空来在意你。不管你是优秀的冠军,或者出丑的笑柄,其实你都没那么重要。 2017年2月,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作为一个领导人,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(Don't take yourself or your philosophy too seriously)。他想要强调的也是这个相同的道理。3 对别人客观,对自己主观 我记得以前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,老师会时不时组织一次“批评和自我批评”活动。在该活动中,我们被要求首先进行自我批评,然后再对其他同学进行批评,并接受对方对自己的批评。 研究显示,当我们在批评其他人时,往往可以“一阵见血”,很容易指出对方身上存在的不足和弱点。但是当轮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时,前面那股“客观”劲一下子就消失了。
要真正做到吾日三醒吾身,要远比口上说说难得多。
三位美国教授在一个学术研究(West, 2012)项目中,让实验对象估计别人可能犯一些非理性毛病的概率,以及自己可能受这些偏见影响的概率。 研究发现,我们对别人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的估计,要显著高于自己犯相同错误的估计。就是说,去给别人挑刺的时候,我们总是很在行。但是对于自己,我们往往就没那么“犀利”了。4 上帝对我最不公 研究显示,当我们身处逆境时,我们对自己所处的不利环境印象深刻,记忆尤深。但当我们身处顺境时,那些有利条件常常被我们故意忽略。 在学术上,这种行为学习惯叫做“顺风逆风不对称现象”(Headwind tailwind asymmetry)。当我们在跑步或者骑自行车时,如果背后有顺风,我们跑得很轻松,对顺风的印象也稍纵即逝。 但是如果我们前面有逆风,我们就会对这样不幸的条件印象深刻,忍不住向周围所有人抱怨:我今天跑的慢,关键是因为顶着逆风! 如果你有好几个孩子,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,即无论家长在孩子之间如何分配(比如玩具,食物,家务劳动等),孩子总会抱怨“不公平"。 哥哥抱怨父母让弟弟拎的东西轻,弟弟抱怨父母给哥哥吃的东西多。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都习惯性的专注于自己“吃亏”的地方,而选择性的忽略自己“占便宜”的地方。 在一场重要的足球比赛中(比如皇马对尤文的冠军杯决赛),要想做到让双方球迷都满意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皇马球迷会抱怨裁判在某一个判罚上偏袒尤文,而尤文球迷则会抱怨皇马在欧足联有“干爹”。 在公司里,经常会发生同事之间互相抱怨不公的现象。做销售的抱怨人力资源不用加班不用应酬,没有业绩压力,还老在一些招聘和薪酬问题上指指点点。人力资源抱怨销售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想啥时候进公司就啥时候进公司,有大把的业绩提成,还老想不走正规程序随便招自己的亲朋好友进公司。 顺风逆风不对称现象是一个普遍的人类心理学习惯。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控制,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种不健康的负能量。 应对这种不理性偏见,需要我们以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,不光看到阻挡自己的“逆风”,也要记得帮助自己的“顺风”,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,学习和生活。 人之所以为人,就是因为我们有血有肉,爱恨分明。聪明的读者,需要理解自己可能犯下的非理性错误,特别是那些“思维盲点”,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可能会堕入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和误区,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为客观和公正。
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|